AD阿爾茲海默癥模型
原型物種:人
來源:物理方法和藥物
模式動物品系:SPF級SD大鼠,健康,雄性,體重為250g-300g。
實驗分組: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組、受試藥組三個劑量組。
實驗周期:4-6 weeks
建模方法
1、SD大鼠均采用1%戊巴Bi妥鈉40μg/g腹腔內注射麻醉,麻醉后繼而固定于腦立體定位儀上。
2、按照大鼠腦立體定位圖譜,以前囟為零起點,前囟后3.5 mm處為穿刺點,中線右側旁開2mm,而后牙 科鉆鉆開顱骨,采用微量注射器自腦表面垂直進針3mm,即:(AP= -3.5 mm, ML=2.0 mm, DV=3.0 mm),雙側海馬CA1區緩慢勻速注射Aβ1-40各10 μg (1 μL),留針5 min,退針后縫合傷口。3、造模后3d后,開始尾靜脈注射,注射生理鹽水,大鼠每只給藥100μl/次/d,連續給藥21d后,進行水迷宮行為學檢測。
模型評價
行為學檢測:所有組別,于給藥后21d,進行Morris水迷宮試驗,試驗分為定位航行實驗和空間探索實 驗。
1. 定位航行實驗:大鼠連續接受5天的訓練,每天4次,每次時間間隔30min,記錄下大鼠從4個入水點和 入水并找到平臺所需要的時間,即逃避潛伏期。4次潛伏期的平均成績作為當日的最終結果進入到最后統 計。
2. 空間探索實驗:實驗的第6天,撤去平臺,從距離平臺的最遠端入水后,將大鼠放入水中,記錄下30s內 大鼠的游泳軌跡,并觀察分析大鼠在目標象限的停留時間,以及它的穿越平臺的次數。 行為學結束后,將各組大鼠摘取全腦,冰上剝去小腦,將剩余部分左右對切,一半放入4%多聚 J 醛中固 定,用于病理學檢測。另一半取海馬用于PCR和蛋白檢測。
組織病理學
1. 尼氏染色海馬組織固定后石蠟切片,進行尼氏染色,觀察海馬區神經細胞形態和數量。光學顯微鏡下, 計數視野下每組大鼠同一部位的神經元數量,作統計分析。
2. 免疫熒光染色免疫熒光染色,觀察海馬區Aβ1-40染色情況。熒光顯微鏡下,計數視野下每組大鼠同一部 位的陽性斑塊數量,作統計分析。
3. TUNEL染色海馬組織進行TUNEL染色,觀察神經元凋亡情況。熒學顯微鏡下,計數視野下每組大鼠同 一部位的陽性染色數量,作統計分析。
標志因子水平
1. RT-qPCR檢測收集海馬組織,提取RNA,反轉錄cDNA,PCR檢測caspase-3,Bcl-2和Bax的表達。
2. Western-blot檢測收集海馬組織蛋白,檢測active-caspase-3,Bcl-2和Bax的蛋白表達。
血管性癡呆模型
1、永久性結扎雙側頸總動脈大鼠于實驗前 12 h 開始禁食,不禁水。
2、麻醉后將大鼠固定于實驗臺上,消毒后沿頸正中線切開皮膚約 4~5 cm,暴露并分離出雙側頸總動脈,此 時需注意避免損傷迷走神經,永久性結扎雙側頸總動脈。
3、若有對照組,則對照組大鼠只分離雙側頸總動脈而 不 結 扎, 術 后 縫 合 皮 膚、 消 毒 并 應 用 抗 生 素。
4、 有研究將此法改良為分次進行的永久性結扎雙側頸總動脈,即先結扎一側頸總動脈,3 ~ 7 d后再行結 扎對側頸總動脈。
5、由于大鼠側支循環具有個體差異性,因此結扎頸總動脈后所造成的卒中嚴重程度不同,腦血流量嚴重 不足時可導致大鼠死亡。 改良后的手術方法結扎一側頸總動脈后通過大腦側支循環逐步代償后再行結扎對側頸總動脈,不至于使腦 血流量驟然減少導致大鼠死亡。 該方法提高了大鼠存活率,但目前應用較少,還需重復驗證該方法的穩定性及可靠性。